行业新闻
球速体育Welcome:数智工美·造物维新五赴盛会展鎏金数智点珐焕新生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是国内工艺美术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平台之一,其独特优势在于汇聚全产业链资源,既是行业标杆舞台,也是非遗技艺推广的国际化窗口。愿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持续成为传统工艺破圈的‘点火器’!中国非遗正迎来黄金时代,文化自信需要‘铜铸的史诗’,更需要‘科技的笔触’。我们期待与行业同仁共探‘非遗元宇宙’‘智能工匠’等新赛道,让珐琅彩不仅闪耀在佛顶宫,更流淌进千家万户。”
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2025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将于5月30日至6月2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安徽东方嘉典铜器珐琅厂将以“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交融”为主题,携铸胎掐丝珐琅、大型铜铸雕塑等非遗技艺精品第五次亮相博览会。
安徽东方嘉典铜器珐琅厂成立于1996年,以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金林带队。王金林作为国家一级技师、传统非遗大国工匠、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铸胎掐丝珐琅”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深耕工艺美术领域40余年,以复兴失传技艺、创新非遗表达闻名业界。作品涵盖珐琅鎏金、仿古、铜鎏金3大发明专利,人物、动物、大型铜雕、密宗艺术等8大系列,128项外观专利、3000余种类型。
王金林表示,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是国内工艺美术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平台之一,相较于曾参与的其他专业展会,其独特优势在于汇聚全产业链资源,既是行业标杆舞台,也是非遗技艺推广的国际化窗口。“它不仅能精准对接高端藏家和文旅项目方,更通过权威球速体育Welcome比赛,为传统工艺注入创新活力,与我们‘复兴非遗、智造未来’的使命高度契合。” 正是基于对这一平台的高度认可,安徽东方嘉典铜器珐琅厂一次次投身其中,致力于借助展会的影响力推动珐琅技艺的发展与传承。
安徽东方嘉典铜器珐琅厂拥有国家级工艺技师50余名、专业设计师60余名。公司已形成佛像雕塑、中外炉器、大型青铜雕、铸胎掐丝珐琅等八大系列3000余种作品,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
目前,该公司参展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其精心挑选了历届 “百鹤杯” 获奖作品及跨国项目代表作,并巧妙结合 3D 光影技术搭建起动态展陈空间,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现阶段正处于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正在对铸胎珐琅展品的环境灯光、位置等进行调试,确保千年古法技艺在展会上以最佳状态呈现,展现出最为璀璨的珐琅艺术魅力,向观众传递出非遗技艺的独特价值与现代创新的无限可能。”该公司负责人说。
据介绍,该公司本次展出的核心作品涵盖三大系列,各具特色,包括铸胎掐丝珐琅系列、大型铸胎雕塑系列、现代创新成果系列。
铸胎掐丝珐琅系列作品传承宫廷技法。例如2024 年 “百鹤杯” 金鼎奖作品《景象香亭》,该作品复刻明清宫廷技法,从铸胎到掐丝,再到珐琅填充与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无一不体现着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让观众得以一睹曾经专属于宫廷的奢华与精致,感受古代珐琅艺术。
大型铜雕系列作品展现国际项目风采。例如美国亚特兰大《猛龙过江》群雕等国际项目模型。这些大型青铜雕塑作品曾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吸引着国内外观众的目光,传递出中国工艺美术的魅力。
现代创新成果系列作品主题则贯穿“传统技艺的当代重生”,展出的作品既有南京牛首山佛顶宫 21.8 米舍利金塔等比微缩模型,将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又有融合岩彩绘画的铜像新作,创新性地拓展了珐琅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涵。“这些作品将古老技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赋予传统珐琅艺术以新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我们希望引领观众领略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全新演绎,感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无限魅力。”该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该公司负责人说,此次展出的作品亮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技艺维度,成功复活了失传数百年的铸胎掐丝珐琅工艺,并独创矿物釉料配方,使珐琅制品能够耐高温达 1200℃,拓展了珐琅艺术的创作边界,使作品在色彩表现、质感呈现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二是科技赋能,我们采用 3D 建模预演青铜雕塑结构应力,确保大型作品零误差铸造。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将传统青铜雕塑工艺与前沿科技相结合,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制作精度与效率,减少了因误差导致的损失,使复杂的青铜雕塑作品能够完美呈现设计构思;三是文化表达,如《百鸟朝凤》屏风以传统纹样重构生态保护叙事,珐琅层厚度精确至 0.2 毫米。在这一作品中,匠人们运用传统百鸟朝凤纹样,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将其与生态保护主题相结合,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对珐琅层厚度进行精确控制,使作品成为文化传承与表达的优秀载体。
对于参展的预期目标,安徽东方嘉典铜器珐琅厂希望通过此次展会实现三重突破。首先是品牌升级,强化 “中国铜艺领军者” 的形象,目标达成超 1000 万元的意向合作,进一步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其次,积极寻求与文旅综合体、博物馆等相关机构进行场景化合作,推动沉浸式珐琅体验馆模式的复制与推广,让珐琅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增强公众对传统工艺的认知与喜爱;此外,厂方还计划与高校共建 “数字非遗实验室”,致力于非遗活化与传承人才培养,计划年内培养 30 名青年珐琅技师,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确保珐琅技艺能够薪火相传、代代延续。
在对博览会和行业未来的寄语中,王金林大师满怀激情地表示:“愿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持续成为传统工艺破圈的‘点火器’!中国非遗正迎来黄金时代,文化自信需要‘铜铸的史诗’,更需要‘科技的笔触’。我们期待与行业同仁共探‘非遗元宇宙’‘智能工匠’等新赛道,让珐琅彩不仅闪耀在佛顶宫,更流淌进千家万户。正如我们的口号:铜火淬匠心,珐彩映九州,期待与全球伙伴共铸文化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