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观察员手记:倒计时2天!全球塑料公约谈判将“上坡”还是“下坡”收场?
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自然之友的同事们和多家环保社会组织的伙伴机们再次作为观察员参加本次会议。
当地时间8月12日,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国际塑料公约谈判已经进行到倒数第2天。在第一周紧凑且烧脑的谈判日程中,来自中国多家关注塑料议题的环保社会组织伙伴们,以观察员身份参会。
截至日内瓦时间2025年8月9日,全球塑料公约政府间谈判INC-5.2已进入第五天,整体进展缓慢且分歧明显,程序性磋商也影响具体推进。
当前基于2024年12月主席案文的技术谈判,主要通过接触组(Contact Groups)和非正式小组分块推进,但核心议题在塑料生产、化学品管理和资金机制等方面仍然未达成突破性共识,仅最后涉及公约签署和保存人的两条条款(31、32条)达成共识,提交大会法律起草小组审核。
我们似乎赶上了日内瓦今夏最炎热的时节。所幸尽管最高温有三十多度,早晚由于昼夜温差大依然很凉爽。参会期间的通勤以步行为主,每天早晨我会从酒店步行至会场,傍晚时分再步行回酒店。从万国宫走到会场是一段很长的坡道,来时是爬坡,离开是下坡。
每天往返于这段坡路时,我都会联想到会场内的谈判局势: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的过程,就像我们爬坡走向会场的上坡路——需要团结合作、摒弃偏见,每一步都充满艰辛,需要不断的妥协和坚持;而背离共识则如同走下坡路般轻易,当各方固守私利、筑起猜疑的高墙,背离共同目标时,那些花费巨大沟通成本和时间建立起的成果,也能在瞬间就功亏一篑。
会场内焦灼和令人沮丧的谈判形势,精准地映射着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一些大国不负责任的表态,和更多的受影响小国声嘶力竭的呼吁。
第一周的谈判已经结束,但是多数关键条文甚至还没有进入正式磋商阶段。仅有的两条已经提交给法律起草小组的草案,是对于公约走向没有任何决定性作用的程序性条文。
日程表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非正式磋商,甚至“非正式”非正式磋商,这消耗着观察员甚至代表团的耐心。不断有小国代表团提出:过多的非正式磋商和不透明的机制,让他们正在错过参与正式谈判的机会,这剥夺了他们的参与权和公平表达的机会。
最令人沮丧的是,“豁免问题”以及“是否应当将塑料生产纳入公约管辖范围”这两项关键性的条款,几乎还没有被触及。而已经被讨论过的“塑料产品”和“产品设计”,甚至第二接触组的“塑料释放和泄漏”“塑料废物管理”以及“既存塑料的后续处置”等条款,除了增加了不计其数的、代表着各国利益的方框号之外,没有丝毫趋近共识的迹象。而第三接触组所讨论的“资金机制”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与国际社会最初的期待想去甚远。
在距离最后的谈判时限仅剩不足六天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无法完全预测最终的结果,只能保持最大的期待,也许现在就已经是最后的时机,各国跨越分歧,走向共识的最后时机。
早上路过万国宫喷泉广场的时候,看到一个当地小女孩在父亲的陪伴下,无忧无虑地玩水。我们今天的选择亦将决定着,我们会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将在我们今天的坚持与妥协中埋下伏笔。
第二轮谈判进行到第5天,方括号从约400飙到近1500。大部分条文都成了“方块叠叠乐”,看久了我的表情就像这个颜文字: (@﹏@)~
一开始还有点希望,现在越来越悲观:关键条款几乎没有共识。很多国家打着“避免隐形贸易壁垒”的旗号,拒绝做全球清单来限制有问题的塑料和相关化学品。与此同时,大家在中期盘点(stocktake)前就为“文件里到底收哪些条、脚注怎么加”吵成一团。
我的小小心愿:后半程能高效点,最后给我们一份“水晶般干净”、言简意赅的文本。
尽管被冠以“最后的机会”的标签,日内瓦塑料公约INC-5.2的谈判却依然步履蹒跚。开场的五天里,虽然迅速分成四个接触组展开技术磋商,试图加速突破,但成果却寥寥无几——最新的整合案文依然挂着1488组方括号,宛如一棵被反复装饰的“圣诞树”,华丽却未见实质进展。
接触组内部,关于组织程序的争论比实质议题的推进更为激烈;大量只对代表团开放的“非正式会议”将观察员拒之门外,让我们无法了解核心讨论。每天长达12小时的马拉松式会议让人身心俱疲,但关键议题依旧原地踏步。作为观察员,最深的感受是:时间一点点流逝,谈判的进度条却几乎纹丝未动。
作为首次参加塑料公约谈判的“新人”, 国际谈判的复杂性远超我一开始的想象。多数人会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关乎环境,关乎未来,关乎绿色的一个公约的谈判,但在国际舞台上,各个国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立场、观念,以及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考量,背后的博弈无处不在。塑料公约既有涉及从定义、使用、处理等关乎实际用途的方方面面,也有资金机制、技术、能力建设的各类支撑考量。在持续跟进不同接触组会议中,我也感受到同一个国家在面对不同问题的立场或许存在较为鲜明的对比。第一周的进度比预想的严重滞后,非常期待剩下几天正式议程的走向。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性的、国家间的谈判,感觉各个国家代表的表达没有我想象得那么晦涩难懂,可能也跟国家数量和发言时间的限制有关,大家纷纷抓紧时间用最浅显的话阐述自己的底线。另外就是虽然大家一直在push联合主席抓紧时间协调梳理,但是感觉无论是先去对齐各个案文里的关键概念还是逐条分析,大家都固守在自己的防卫圈里,让步不了一点,目前来看实在是很难看到出路在哪里。
谈判场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在为自身国家利益尽最大努力争取。我检索了会场中活跃的主要国家的产业经济结构:沙特阿拉伯国家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与石化、俄罗斯依赖能源化工相关产业、美国虽然以服务业与高附加值制造为主,但其塑料产业对就业和经济的贡献也不容小觑,加上美国总统大手一挥“back to plastic”,因此态度也十分明确。而巴拿马经济以港口与航运(巴拿马运河)为主,帕劳、图瓦卢等小岛国经济高度依赖旅游、渔业以及相关服务,塑料污染对他们的经济发展有极大影响。
但是根据IEEFA最新的石化报告显示,石化行业正在面临结构性的威胁。全球石化产能供大于求(乙烯从2025年开始,丙烯从2022年开始),但是产能却一直在增加,如果一味依球速体育网站赖,不仅会面临经济回报递减的风险,也会在资源配置、环境承载力及国际市场波动中暴露出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2024年12月釜山的INC-5.1现场,巴拿马环境部的谈判代表Juan Carlos Monterrey Gómez 就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位被中国观察员私下称呼为 “巴拿马小哥”的年轻代表,不仅因其才30岁出头就担当谈判代表的重任而引人注目,更因为他头上那顶标志性的巴拿马传统草帽和一开麦就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演讲风格令人难忘。
“塑料污染不是意外,而是一种暴力——它扼杀海洋、毒害我们的孩子,而有人却在数钱!”
“我们还在等什么?等更多的海龟死于肠道堵塞?等更多的岛屿被垃圾淹没?每一次推迟,都是对未来的背叛!”
“你们在文件里删掉一个词,现实中就有一个岛屿消失。谈判没有中立选项——要么站在生命一边,要么站在污染者一边!”
这些情感充沛的犀利发言,在谈判中引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共鸣,也让他成为国际媒体心中的 “塑料谈判中的气候战士”。
然而,在这次日内瓦INC-5.2,第一天的全体会议和连续4天的接触组会议中,巴拿马的草帽代表都未露面,我们都以为他这次不来了。各个接触组在诸多非正式磋商中难以想象地拖延扯皮,案文毫无实质进展,沉闷压抑的会场氛围让我们格外想念他。
直到8月9日全体会议前,当200余名各国观察员手举多语种标语,向正在入场的谈判代表呼吁 “修正谈判程序、兑现承诺、达成一个有意义的终结塑料污染条约”时,一顶熟悉的巴拿马草帽,突然出现在观察员通道——是巴拿马小哥,他来了!还是釜山时候的那顶草帽!观察员队列也有些激动起来,很多人跟小哥打招呼和呼吁,小哥也微笑着挥手回应。彼时彼刻,颇有一种明星出场的既视感。
在随后召开的全体会议上,虽然代表们发言时间从最开始的三分钟缩短为两分钟,巴拿马小哥依然用极具感染力的排比句和比喻发表了立场鲜明的演讲:“在谈判进行到一半时,我们仍在围绕安全的会谈点兜圈子,而人们和野生动物却因塑料而窒息,我们不是来做外交旅游的,而是在这里进行谈判,达成一项结束整个生命周期塑料污染的协议。”
他批评现在的会议进展过于缓慢,任何新提案都必须伴随删减或者合并,缩减篇幅而非增加内容。最后巴拿马小哥还很用情地说:“我们有一周的时间来选择勇气而不是便利,选择真理而不是拖延,选择一个有生命的星球而不是一次性使用的星球。”会场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虽然巴拿马小哥的发言内容和釜山似乎差别不大,但他的草帽和排比句在INC谈判中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标志,证明了国际谈判中小国代表可以通过勇气与感染力挑战权力不对称。
如果你身处塑料公约谈判现场,你会听到为数不多的中文声音,那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中国国家代表团在商量谈判的对策;一种是中国环保组织的代表(作为大会的观察员)在沟通各自在不同的接触小组听到的观点。
在国际交流的场景下,我深刻地感觉到中国所面临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我们很少听到中文的声音,更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在别的国家不断表达呼吁追求共识的时候(很虚),中国国家代表团展现出了务实的风格,表达了对应不同类型的分歧可以分别进行沟通讨论的解决方案,以期解决会程过半但谈判争议只增不减的问题。可惜的是,这个提议并没有被大多数国家代表团所听到,也没有得到大会主席的重视。或许大国风范并不是展示出来的高风亮节,还需要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支撑。
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和治理能力,要想形成了一个共同应对塑料污染的约束性文本,这是很难的。而且,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去实践的,更是难上加难。为了应对全球共同的挑战,各方愿意牺牲多少自身的利益以达成共识,这是一个问题。这不仅需要慷慨地付出,更需要智慧。我感受到我在学习和理解,我们的国家或许也在学习,学习在不同的议题上如何成为引领世界的大国。
塑料公约谈判充满挑战,也反映出各国不同的立场和利益。作为观察员,我们有幸见证这段塑造历史的进程,深刻感受到谈判的复杂与艰难。未来的道路仍不明朗,但我们将持续关注并记录后续发展。唯有各方携手跨越分歧,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条约最终达成,有效应对塑料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