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趵眼丨泉水叮咚从泉脉到泉城的“共生图鉴”
济南的泉数量繁多,十二大泉群、1209处天然泉球速体育Welcome水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全域,其中球速体育Welcome,名泉总数达950处,是名副其实的“千泉之城”。
这些从地下深处苏醒的水流,有的如雷霆奔涌,像趵突泉三窟并发时“波涛声震大明湖”的磅礴;有的似珍珠落玉盘,如珍珠泉“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的灵动;有的藏于市井,像芙蓉泉“清池映疏柳”的温婉。
每当游客市民行走在曲水亭街,看到那清冽的泉水从布满岁月褶皱的青石板旁流淌而过,不禁感叹:此景泉城独有,他处皆无。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曾赞“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如今,如何擦亮这张泉水名片,将资源禀赋与城市发展更好地融合,发挥泉水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影响力与美誉度,仍是济南一直在精进的课题。
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到老舍先生在《趵突泉》中赞叹“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无数文人墨客为泉水留下传世佳作,形成独特的“泉水文学”谱系。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到访济南,留下“我怀念满城的泉池,它们在光芒下大声地说着光芒”的动人诗句,让济南泉水的魅力跨越国界。
济南对泉水文化的珍视与建设从未停歇。“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的推进,让泉水文化闪耀新的光彩。
2012年,济南市名泉保护委员会等单位加入“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联盟”,与英国巴斯市等开展交流合作;2019年,“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4年,进一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持续深化泉水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
2025济南国际泉水节期间,举行国际泉水文化友好城市代表视频连线互动活动,邀请法国、西班牙、塞尔维亚等国家的相关城市进行连线,围绕泉水文化和人文科学等话题进行交流,欢迎海内外游客来济南,共品泉水文化,让泉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升华。
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2024年暑假期间,济南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2396.68万人次,同比增长38.43%;各大景区实现营业收入7.81亿元,同比增长21.2%。
泉水IP的商业化开发,在数字经济时代焕发新活力,更成为讲好“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故事的重要载体。
去年,“泉在济南过大年”活动成绩亮眼,截至2024年2月17日,28家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470.5万人次,同比增长55.6%,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可比增长92.7%。
此后,济南推出夏之“泉在济南过暑假”活动,重点开展“研学”“泉水”“阅读”等“十百千”工程。根据携程发布的《2024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济南暑期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30%,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40%,位列全国十大热门周边游城市第六位。
同时,第四届泉城花朝节单日客流峰值突破12万人次,日销售额过百万元;全市重点监测餐饮场所营收8665万元。济南以“泉”为魂的城市IP,不仅为城市造就了吸引力,更带来了从流量到经济的产业裂变。
今年6月,济南与郑州联合推出“泉在济南豫见郑州”文旅推介活动,联合推出“高铁+旅游”“自驾+旅游”组合产品,实现“早上喝胡辣汤、中午品泉水宴”的双城生活场景落地,不仅推动两市从“地缘相邻”走向“发展相融”,更从“文化共鸣”迈向“产业共赢”。
为了保护泉脉,济南成立“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出台《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2025-2035年)》等政策法规。
地铁建设中,工程师们提出“绕避升抬”的泉水保护设计理念,使规划线路绕开泉水敏感区,避让泉水补给通道,临近敏感区的线路采用浅埋敷设方式,实现了“地铁与泉水共生”。
令人称道的是,济南地铁不仅没有对泉脉造成负面影响,反而成为生态修复的强劲助推器。4号线盾构机的“五官一脑”智能系统,能实时捕捉地质变动,把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精准控制在毫米级。而全球最大直径的“山河号”盾构机,正在穿黄隧道工程中不断突破,为城市基建加力赋能。
济南的名泉资源通过精心规划串联成线,趵突泉、五龙潭、大明湖、黑虎泉、珍珠泉等知名泉景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借助景观提升工程让泉水从公园延伸至街头,再以泉水雕塑、喷泉等景观呼应,构建起连贯的城市观赏线。
“一湖一环”绿道连通项目的开展,大明湖南岸及西护城河的改造提升,在打开围墙让公园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还湖于民、还绿于民,让“城中湖”真正变为“百姓湖”。
水上交通网络让泉水游览更富诗意。护城河游船航线开通后,游客可体验“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坐”的意境。这条全长6.9公里的航线,途经多个景区,成为“最济南”的游览方式。
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体系平台”,可实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开采量等核心要素的变化,首次实现了未来15天泉水水位厘米级的预报预警。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泉城”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理论及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项历经十余年攻关的科研成果,首次阐明“泉水路径-水文循环-泉水聚落”三位一体的科学机理,创新构建了泉水型聚落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发展协同“控制-优配-提升”关键技术,全链条支撑地下地上工程决策与建设,实现了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的最优平衡,打破了保护泉脉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僵局。
在城市建设中,济南创新采用“透水铺装”技术,让雨水能够快速渗入地下补充泉脉。同时,注重节水保泉宣传,在中小学开设的“泉水课堂”,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泉水形成原理,培养保护意识。这种“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保泉模式,让济南的泉水保护有了持久动力。
站在趵突泉边,看三股水千年不息地喷涌,仿佛能听见济南与泉水的对话。从马路栅栏上的“泉”标志到“泉”字地铁站牌,从泉城广场到泉水人家,从火向全国的趵突泉到走向世界的泉城,“泉”已成为济南最耀眼的城市名片,是这座城市软实力的“硬核”支撑。
在“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中,这流淌千年的泉脉,正以文化为墨、以科技为笔,续写“城泉共生”的新篇章,滋养着济南奔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