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枣庄市市中区红旗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点亮生命成长之路
放学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在阅读角分享书籍;社区活动中,非遗传承人教学生缝制布老虎;家长课堂上,父母们围坐交流育儿心得…… 这是枣庄市市中区红旗小学的一幕幕场景,是红旗小学以“爱与协同”为核心,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生动写照。学校书记、校长王培培说:“学校通过创新育人模式、重构家庭生态、链接社会资源,让教育变为‘多方同心同行’,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滋养中闪光。”
“教育不是雕刻,是唤醒。”这是红旗小学始终践行的育人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坚持“蹲下身子看孩子”,从细微处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2024年毕业的一名学生曾因上课画漫画被认为“走神”,教师却发现她在用画笔记录数学公式,这份对“不乖”的理解,最终呵护了孩子的创造力。
这样的“看见”,不仅发生在校园里,更延伸到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学校深知,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土壤,而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不知道如何正确爱孩子”。
为此,2023年11月,红旗小学成立市中区第一所家长学校,创新推出智慧父母成长“135”培养模式(1个智慧成长营、3 类关系课程、“5 个一”家长阅读班),从家庭生态入手,为教育“减压赋能”。
在家长成长体系中,“五个一”阅读班是重要载体。学校联合区妇联,为每个级部开设2-3个阅读班,通过“每天一领读、每周一分享、每月一沙龙、每学期一亲子展演、每学期一表扬”的模式,引导家长学习育人方法。如今,每周四下午 2:30 的家长研修营已成为常态,家长们在这里不仅收获育儿知识,更实现自我觉醒。
针对“夫妻教育不同步”等问题,学校开设夫妻关系课程,通过角色扮演、约定共建等方式修复家庭能量场。曾因生意忙碌缺席孩子成长的家长,在课程中理解了妻子辅导作业的崩溃,如今坚持每周至少接送孩子 2 次;更多家庭通过约定“共同参与家长会”“轮流陪孩子阅读”,让孩子感受到双倍的安全感。
此外,学校邀请“五老”开展家风家教培训,退休教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孝亲敬老、勤俭持家的故事。一名学生的家庭就因此改变:“以前爸妈周末各去各家,现在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回姥姥和奶奶家。”在好家风的浸润中,孩子们逐渐养成孝亲敬长、明礼诚信的品格。
2024年11月,学校牵头成立全区首个“教联体”,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紧紧相连,打造“15分钟教育圈”。
在校园里,检察官走进家长会宣讲《家庭教育法》,公安警官站上思政课堂开展法治教育;在社团活动中,非遗传承人李安玲带来布艺课,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曲建文讲述雷锋故事;在社区里,邻里节上的亲子游戏、师生展演成了固定节目;研学中师生赴孟良崮,体验“行走的思政课”。
这种“无围墙”的教育,让资源活了起来。目前,学校年均开展“行走思政课”10余场,非遗、红色教育等特色课程覆盖全体学生。2024年,红旗小学先后获评“学雷锋先进集体”“枣庄市科普教育基地”,这些荣誉正是对协同育人成效的最好印证。
协同育人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每个孩子的成长里。曾经因成绩差被妈妈当众责骂的学生,如今会收到妈妈手写的 “心里话”;新转入的学生在社区“星火阅读”活动中找到了新朋友;家长在感谢信中写道:“以前只盯着成绩,现在发现孩子会给爸爸留饭、给爷爷奶奶打电球速体育官方入口话,原来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在教育质量上,学校同样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获评“枣庄市教育教学优秀单位”,“一训三风”入选省级优秀案例,家校社协同课题获省教科院立项。而更珍贵的是,“尊重每个生命”的理念已深入家校社各方,家长不再焦虑“攀比”,转而关注孩子的品格与习惯;社区主动提供活动场地,成为教育“第二课堂”;学生们在多元评价的滋养中,逐渐长成“自己的模样”。
如今,红旗小学的家校社协同模式已形成品牌效应。学校的“五个一”阅读班、家长成长营等经验被推广;省级课题《家校社协同赋能小学生生态行为文明教育》立项研究,6 篇相关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
“教育是农业,需要慢慢滋养。”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家校球速体育官方入口社协同,让每个家庭成为温暖的教育场,让每个社区成为成长的加油站,让爱与协同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