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從三張答卷看一座城市如何躍遷
百裡沃野,“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富錦市的稻田裡,搭載北斗導航的插秧機劃出筆直綠色線條﹔智能工廠,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高壓數字化車間內,機械臂正靈活裝配﹔鬆花江畔,晨光鋪洒的沿江公園內,市民在雕塑牆前休閑拍照……
三幅圖景,描繪出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奮進足跡。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堅持務實創新,正在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盛夏季節,黑土地泛著油光。站在田埂上遠球速体育网站眺,是一片片望不到盡頭的綠海。眼下,正值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佳木斯富錦市長安鎮高家村的水田上空,一台搭載了多光譜攝像頭的無人機正在作業。種植大戶姚洪田盯著手機,細看智慧農業平台上傳感器實時傳回的水稻病虫害數據。
2024年,姚洪田為插秧機加裝了北斗導航系統,實現了厘米級精准插秧。“加裝北斗導航系統之前每天只能插完30畝,現在日作業量能到45畝,苗齊苗壯還省力!”嘗到了從“看苗跑斷腿”到“雲端管萬畝”的甜頭,老姚現在主動帶動周邊農戶跟進農機智能化轉型。
科技為農業賦能,佳木斯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9%以上,下轄6縣(市)獲評國家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黑土地上孕育出農業新質生產力。
走進樺南縣紫蘇現代農業產業園,生產線上紫蘇油清透金黃、香氣馥郁。2025年5月,樺南紫蘇油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這一地方特產正式擁有了“國家名片”,其背后依托的,是樺南縣10萬畝紫蘇種植基地構筑的全產業鏈。
小紫蘇變身“黃金葉”,從田間育種、有機認証再到低溫冷榨工藝,每一滴油都凝聚著“全鏈經濟”發展模式的價值。去年8月,樺南借著紫蘇文化節舉辦了產業融合發展交流會,一舉簽下6.5億元合作項目,更與江南大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等高校院所深化科研合作,推動紫蘇油、紫蘇丸、紫蘇蜂蜜等120余款精深加工產品遠銷日韓,紫蘇精深加工產品附加值平均提升300%。
在樺川縣水稻基地,溯源技術守護“鮮米”品質。樺川“星火大米”加工線上,每袋成品米貼上了溯源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后,眼前即刻展開一株稻谷的“生命圖譜”:從浸種車間的水溫記錄、插秧機的北斗作業軌跡,到抽穗期的有機肥施用量,甚至加工廠內的溫濕度數據——全鏈13個關鍵環節信息實現了永久存儲。
2024年,佳木斯全市糧食作物產量達到233.58億斤,同比增長2.2%,實現“二十一連豐”。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地方特色農產品進入全國市場,佳木斯的廣袤田疇間,量質並舉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成果更加喜人。
機械臂靈活翻轉,自動導引運輸車沿預定軌道穿梭不息,一台台特種電機在柔性生產線上完成裝配——在哈電集團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高壓數字化裝配車間裡,一場數字化變革使企業每年節約成本超120萬元。
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蛻變,詮釋了佳木斯傳統老工業“煥新升級”的轉型活力。公司董事長劉清勇感慨:“如今工序全流程數字化,生產效率提升了20%以上。”
突破遠不止於此。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高溫氣冷堆換卸料系統用氦氣壓縮機組通過驗收,實現了核反應堆“不停堆在線換料”的革命性功能,為第四代核電站提供了“中國方案”。可喜的成果正轉化為強勁動能,今年1—5月,佳木斯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佔規上工業比重較去年同期提升3個百分點。
緊扣時代發展脈搏,佳木斯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作為國家測控網絡北方節點,佳木斯與新疆喀什、海南文昌構成衛星測控陸基“黃金三角”,依托晴空率高、電磁環境純淨等有利條件,吸引航天馭星、上海垣信等8家行業頭部企業落地,總投資35.17億元的13個項目中,衛星測控數傳一體化地面系統、信關站等關鍵基礎設施已投入運行。
涂裝“華夏東極佳木斯”標識的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千帆星座”其中一顆組網衛星被命名為“佳木斯號”。成功召開兩屆的佳木斯市衛星產業發展大會,促成19個項目合作意向,53項技術成果轉化落地,佳木斯正加速構建從衛星測控到數據應用的衛星全產業鏈生態。
亮眼數據背后,是7年破局的堅韌。2018年,佳木斯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全省墊底,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僅226戶﹔到2024年,增速躍居全省首位,企業數量增至442戶。今年1—5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7%。從地面到雲端,從重型電機到智能裝備,佳木斯正以“硬科技”重塑產業版圖,老工業基地的轉型之路越走越暢。
清晨,陽光沿著鬆花江洒開。啟航廣場上快樂舞步健身隊步伐矯健,古樹下老棋友們早早開棋落子……煥新歸來的沿江公園,不僅是城市的“會客廳”,更像一本攤開的民生讀本,字裡行間寫滿了佳木斯人觸手可及的幸福。
這片江岸新景,正是佳木斯務實推動2025年“七聚七提”40件民生實事落地落實的生動剪影。年初以來,佳木斯市在城市更新、衣食住行、教醫健娛等領域精耕細作,努力將“民生清單”一步步變為“幸福賬單”。
前進區和平公園內,老人們正倚著休憩長椅閑話家常。“以前這裡是垃圾堆,我們出門都繞著走。現在環境好了,大家每天都要來轉轉。”市民許鳳英說。目前,全市已有9處口袋公園,成為建在市民家門口的幸福空間。在城市更新方面,新建改造排水管網、供熱管網改造、燃氣設施改造、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等項目加速推進,民生福祉持續升溫。
天氣晴好,南鐵西小區的居民陸續走出單元門。這個曾因物業棄管而堆滿雜物的老舊小區如今煥然一新。“以前雜物垃圾堆得到處都是,下樓得側著身。現在整治好了,大家心情都好了!”居民劉振江說。在“三江紅色物業”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帶動下,路面修復、雜物清理、綠化美化逐一完成,居民連連稱贊改造高效又暖心。
在佳木斯,45個無物業小區同步上演著這樣的場景,讓老居民們在熟悉的環境裡,觸摸到了新生活的溫度。停車、如廁、養老等涉及民生的“關鍵小事”被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打上“優先解決”的標簽。全市新增6393個公共泊位紓解停車“一位難求”,101個服務窗口實行居民身份証業務“全城通辦”,14家助老食堂的菜香飄進百姓心坎,120戶適老化改造讓老人居家更安全……
民生實事在鄉村同樣可見可感。樺南縣以“1+10+N”治理模式,編織起一張基層治理大網,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同江市“就業大崗”直播間架起“數字橋梁”,“智慧農服”助力解決農業用工難題﹔樺川縣多條巷路升級改造,“煩心路”變“暖心路”……當“七聚七提”從紙面方案變成了街頭巷尾的實際感受,從城鄉居民的滿意笑容裡,我們看到了民生實事落地落實給出的“幸福答案”。
在四川成都錦江區東御街88號十字路口,一款名為“通天曉”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在不聯網的狀態下,可以根據路況打出交通指揮手勢,協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還時不時與行人互動,科普交通安全知識。 這種不聯網、不上雲,在設備本地直接運行人工智能算法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方式被稱為“端側人工智能”,因其低時延、節約帶寬、保障數據安全的特點被視作人工智能普及應用的核心趨勢之一。…
人民網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孫博洋)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了解到,2024年,全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53057家,全國檢驗檢測行業共實現營收4875.97億元。 據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司長況旭介紹,從2024年度全國檢驗檢測統計結果來看,檢驗檢測行業呈現出“三升三降”的特點: 一是行業營收和單位產值穩步上升,機構數量和証書數量出現下降。…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