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四川石棉:红色热土的全面振兴
“因矿而生,因电而兴。”国能大渡河老鹰岩(四川)水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平用这8个字,精准概括出石棉县产业经济的蜕变轨迹——从传统矿产开采到清洁能源开发的世纪跨越。
作为全国现存唯一以矿产命名的建制县,石棉县人均水资源量达2.37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国2024年平均水平的近11倍。22条流域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河流,孕育出520万千瓦装机容量、200亿千瓦时年发电量、178家水电企业的庞大清洁能源矩阵。
肖平团队正在推进建设的老鹰岩水电站,将以72万千瓦总装机(一级30万+二级42万),为这个清洁能源占比超90%的县域再添32亿千瓦时年均发电量。
但石棉县的产业跃迁远不止于此:从石棉矿产开采到水、光等清洁能源利用;从传统农耕作业到智慧农业发展;从大渡河两岸万亩果园到安顺场红色文旅集群;从灾后重建的“安居梦”到基层治理的“创新路”;从产业振兴的“致富经”到文旅融合的新画卷……
这片曾见证红军强渡大渡河壮举的土地,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无不展示其从资源依赖到多元驱动的产业跃迁。如今,正以能源转型、农业革新、文旅融合、基层善治等多元实践,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长征答卷”。
5月12日的大渡河畔,老鹰岩水电站的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奔涌的浪涛,将在未来进一步拓展石棉县清洁能源开发的版图。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作为大渡河干流水电调整规划28个梯级电站的第17、18梯级,老鹰岩一、二级水电站总装机7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2.08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0.6万吨,节约标准煤消耗102.9万吨。
这项总投资105亿元的工程,不仅是《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更是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助力电力保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地区乡村振兴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
项目的建设,也成为石棉县财政收入的一个补充。国能大渡河老鹰岩(四川)水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平介绍说:“项目投产以后,按30年运行期估算,能为石棉县纳税超过12个亿,年均4000万元。”
对当地群众而言,老鹰岩水电站的建设不仅释放着生态红利,更直接的是,带来了“家门口”的岗位供给。据肖平介绍,工程建设期间可提供近3000个产业工人的就业岗位。
由于大渡河是珍稀鱼类栖息地,生态保护始终是贯穿项目工程的核心逻辑,工程的挑战从选址开始便已显现。
据介绍,项目工程一级电站紧邻安顺场红色遗址,二级电站与石棉县城居民点最近距离不足200米,施工团队不得不在限定条件下突破技术极限:一级电站采用世界最大的灯泡贯流机组,单机容量7.5万千瓦,其84米深的防渗墙创下同类工程纪录;二级电站的轴流转桨式机组则需在60米级深基坑中安装,最陡边坡达1:0.3,相当于在悬崖上雕琢能源动脉。
“目前投资2亿元专门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用于安顺场红色遗址和大渡河流域鱼类的保护。”肖平说,针对安顺场遗址保护,他们那还专门成立了一个1000万元的基金。
2030年,当老鹰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时,这座承载着四川“十四五”能源规划重托的项目工程,也只是石棉县清洁能源乐章的球速体育序曲。
资料显示,近年来石棉县依托强日照高海拔的地理条件和地处“攀西雅成”绿色氢路地理优势,还布局了光伏、风电、制氢、储氢、运氢产业链发展,聚力在清洁能源新领域新赛道上破题开局,将地理资源优势转变为清洁能源优势,形成“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开发模式,并用清洁能源发展反哺乡村全面振兴,为大渡河畔的红色热土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
在石棉县丰乐乡三星村的枇杷大观园内,一串串金黄的枇杷果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这片占地34亩的“科技苗圃”,藏着石棉枇杷产业升级的基因密码——180余个枇杷新材料在此试种,是石棉县与四川农业大学校县合作的结晶。7个自主培育的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
其中,“春花1号”因抗冻性强、错峰上市的特性,让石棉县的枇杷采摘期从4月延续至7月。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校县合作建立枇杷种质资源库和标准化种植体系形成的科技突围。
截至目前,石棉县51个行政村中有28个村都建起了枇杷种植基地,最小规模都在200亩以上,总面积达5.1万亩。石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枇杷科技特派员徐元军介绍说:“2024年全县枇杷产值达8亿余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0亿元大关。”
在距离枇杷大观园20公里外,石棉县坪阳黄果柑专业合作社的分拣车间里,分拣员正将刚采摘的枇杷进行标准化分拣。
这个占地14亩的黄果柑、枇杷分拣、包装、冷藏销售为一体的商品化处理中心,具备100吨低温冷藏库8间、150吨低温冷藏库6间。2023年,坪阳黄果柑专业合作社更是出资80余万元完成了数字化办公大楼和直播间的建设,布局农业数字化建设。
这为稳岗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带动2个乡镇400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成为石棉县“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农户”融合发展的缩影。
据石棉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石棉县持续推进黄果柑、枇杷高接换种,发展新品种2.3万亩,柑橘、枇杷产量达13.42万吨,产值15.11亿元。其中,“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41个。此外,石棉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也成功创建为省三星级园区,成为四川省农业现代化的标杆。
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石棉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和对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探索。
从枇杷大观园的科技苗圃到坪阳黄果柑专业合作社的商品化处理中心,从校县合作的品种培育到“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融合发展模式,石棉县在农业领域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引领、以产业融合为支撑的特色振兴之路。这条道路不仅让石棉的水果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更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90年前,当红军在石棉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那一刻,就注定为石棉县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遗产。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如今,这片镌刻着长征精神的土地,正以“红色教育+民俗体验+生态休闲+特色美食”的全域旅游业态,将革命火种融入城市烟火,书写着新时代的文旅融合篇章。
在安顺场旅游景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内,游客可“穿越”回1935年的战场,身临其境感受十七勇士的冲锋壮举;纪念馆外,船工后代韦蛟将河畔奇石雕刻成大熊猫、笔筒、人像等充满艺术感的奇石文创,让游客能带走一份红色故事的纪念品。
“以前游客听完故事就走,现在能玩整天。”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付婷婷说,上午红色研学、下午红色文化旅拍、傍晚烧烤啤酒、夜晚《安顺记忆》实景剧,文旅消费链条得到不断延伸。
根据石棉县政府公开材料显示,近年来石棉县围绕“观贡嘎、泡温泉、忆长征、品烧烤”文旅特色,实施重点文旅项目17个,总投资55.79亿元。王岗坪景区通过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省级质量评定,蟹螺堡子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截至目前,安顺场红色景区累计吸引游客21.86万人次。盘活的安顺场民俗体验园在今年五一期间吸引游客3300余人次。推出的油菜花观赏农旅融合旅游,在赏花期吸引打卡观光游客超5000人次。策划的喜雅勒锅庄、木雅尔苏藏族刺绣体验、篝火晚会等非遗体验活动在今年五一期间累计吸引游客20000余人次。
位于石棉县城的君澜温泉度假酒店·贡嘎金汤温泉中心,是西南首个烧烤温泉综合体。该中心总经理钟勇展介绍说,依托61℃天然低硫温泉和28个特色泡池,中心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可带动周边民宿床位增至2500张。
“温泉+烧烤”,是“水”与“火”的文旅融合,也是石棉县大力用好当地特色文旅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亮点“工程”。经过多年发展演变,石棉烧烤造就了串串烧烤、火上飘、铁板烧、锅盖烧、环保网烧等形式多样的美食产品,被越来越多的食客喜爱。
值得关注的是,文旅融合的“石棉模式”不止于景区建设——在王岗坪乡灾后重建安置点,另一场“治理长征”也在悄然进行:联村党委统筹下的“四张清单”机制,将物业服务、矛盾调解等事项精准分类;28个网格员穿行在电梯楼与独栋院落间,用“家事自己办、小事网格办、急事难事共同办”的协商机制,托举起5000余名搬迁群众的新生活。
这种将传统治理与现代管理理念融合的实践,不仅体现基层社区治理的智慧,更培育出灾后重建安置社区咖啡店、青年创客空间等新业态,诠释着“安居”与“乐业”的深层关联……
政府引导民宿业主成立联盟,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的协同发展格局。
夜幕降临时分,大渡河两岸渐次亮起的炭火,映照出石棉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安顺场的红军渡口旁,新建的生态步道串联起红色遗址与田园风光;曾经因矿产开采而兴的县城,如今飘散着烧烤的香气与文创市集的欢歌。
从清洁能源的“双碳”实践到农业革新的科技突围,再到文旅融合多业态同步发展,石棉县正用多元产业融合重新诠释长征精神——那不仅是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历史,更是涌动在街头巷尾的生活热度,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碰撞,是地域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共生共荣。(文/张鹏涛 图/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