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这场《中国表现2024》体现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
日前,汇聚了许江、周春芽、谭平、李磊等三十多位著名艺术家的“中国表现 2024”艺术大展日前在上海泰美术馆开幕,宁大科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梅法钗也受邀参展。
本次展览,不仅有对传统的回望与传承,更有对当代的创新与超越。是一场连接传统与当代、历史与未来的艺术创新实践,也是架起了一座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文化桥梁。它们探索了艺术的终极意义——艺术既是个体精神的轮廓,也是生命自由的象征。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参展的著名艺术家许江在学术演讲中追溯了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起源与特质:“表现艺术作为心画的力量充盈着艺术家自觉的批判性意识,这种批判常常是对某种庸常状态的搏斗,是对世界荒诞本质的拼搏,是与肉身相关的反省与较量,表现艺术代表着艺术家的风骨代表着绘画本身的纠结苦斗,表现艺术将此物作为此身与此心的载体,接受生命本性的铸炼,构成表现的中国意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许多艺术家到国外留学深造,他们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这次参展的著名艺术家许江、周春芽、谭平、王小松等都是到德国留学的。
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即表现出他们对德国表现主义的“烂熟于心”,又表现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魂牵梦绕”,这就使得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无论在观念的表达还是技巧的探索上都有了更为深刻“中西交融”,如周春芽的园林和桃花系列,许江的葵园精神、谭平的抽象艺术等作品皆为典型。
而梅法钗留学日本,荣获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到宁波工作。他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同时开展绘画、陶艺、雕塑等多种媒介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在装置艺术创作上不遗余力。
梅法钗的作品关注文化记忆与生命经历,重在个体对社会及其众生的敏锐性表达。这些作品构成的场域深含历史哲思与人文关怀,述说着人文的脆弱,参透寂灭的意蕴。
他这次展出的作品为《烬》系列,一如既往地用他老家台州一座古老的被大火烧毁的城隍庙古建筑的焦木,用这些黑色的木炭显示了艺术家冷静、客观的一种不露声色的洞察力与表现力,从而构建出一种质朴、直接的力量。这种艺术重构的转化方式,改变了焦炭作为物质的功能属性,超越了传统雕塑、绘画的单一模式,直接对应和测度着历史人文生态和个人记忆的沧桑变化。
城隍球速体育庙是历代芸芸众生寄托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所,这些焦木无疑是文化与历史的载体。梅法钗没有把时间、空间的表现限制在记录的层面上,而是把对历史、现实的态度和感受沉淀为焦炭的底色,超然物外地透过时光的浮尘去发现、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境遇。
中国独立艺术策展人、评论家冯博一认为,梅法钗的创作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移植与挪用的特征。这是他以艺术的转化方式来展示他对传统、对焦炭物质媒介的多维的思考、认知和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要把意义强加在物品身上,而要体现在历史与当代、人与物的具体生活情境的关系之中。他以低物质的视角,通过装置、绘画装置直面并呈现“物质”的非自然状态,并从传统文化资源和个人创作经验中,抽离或剪裁物质的碎片去释怀他对人生的关照情怀。
正如许江表述的,“中国表现”就是强调以意象性的开拓来达到对物性的超越,赋予绘画世界以持续的救赎和生命的灵性。
这次参展的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著名艺术家张方白、王劼音、黄渊青、李磊、韩中人、闫平等都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表现艺术的风格和形式,这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当代艺术文本。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则认为“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所引发的三方面思考: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艺术表达与文化创新;文明互鉴与中国特色。“中国表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或模仿,而在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汲取养分后的现代新生。在艺术表达和文化创新方面,“中国表现”以强烈的社会与人文关怀,深植于对民族历史的回顾与对国家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