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潮涌齐鲁向新行——看山东民营经济如何破浪争先
三月的齐鲁大地,春潮涌动。在山东豪迈集团的高端轮胎模具车间里,一台台智能装备正以纳米级精度雕刻出全球顶尖的轮胎花纹;在青岛即墨的奇瑞汽车超级工厂,每98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在寿光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着直供京津冀的“菜篮子”……这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奋进图,正是山东民营经济拔节生长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国首个民营经济占比超过60%的工业大省,山东正以“闯”的劲头、“创”的智慧、“实”的作风,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2024年数据显示,全省民营经济贡献了61.3%的GDP、73.2%的税收和89.6%的就业岗位,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00万户。这些跳动的数字背后,是齐鲁儿女敢为人先的创业基因与新时代发展机遇的激情碰撞。
在淄博智洋创新科技园区,全球首套输电线路山火监测系统正在调试,这项填补国际空白的技术即将出口“一带一路”国家;济宁珞石智能科技的工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通过自主算法实现“一机适配千厂”,助力长三角、珠三角300余家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烟台艾睿光电的8微米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让中国在高端传感器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潍坊天瑞重工的磁悬浮鼓风机,以节能30%的硬核实力重构传统产业能耗标准……山东民企正以“独门绝技”重塑产业竞争力。
这种创新势能的迸发,源自“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创新生态。济南超算中心“山河”超级计算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算力资源,青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破解“卡脖子”难题。2024年,山东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9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万家,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76.8%,创新“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发展“最大增量”。
在滨州魏桥轻量化基地,再生铝利用率突破85%,每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可减碳400公斤;东营威联化学的CCUS项目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球速体育网站”,年产食品级二氧化碳达20万吨;临沂金锣集团打造的“养殖—沼气—发电—有机肥”循环链,让生猪产业长出“绿翅膀”……山东民企的绿色实践,正在重构产业发展的价值逻辑。
这种转型背后是“双碳”战略下的系统布局。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推出“绿动力”专项贷、“碳惠贷”等金融产品,建设黄河流域“零碳产业园”。2024年全省民营经济单位GDP能耗下降4.7%,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8000亿元,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齐鲁号”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2500列,海尔、海信等山东品牌沿着“数字丝路”走进120个国家;在威海综保区,跨境电商“1210”模式让韩国美妆产品实现“秒通关”;在临沂国际陆港,“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海外仓”新业态日均交易额破亿元……山东民企正以全球视野配置资源,用开放胸襟拥抱世界。
这种开放气度的养成,得益于“链长制”的精准护航。从建立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到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从建设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到培育外贸新业态“联合舰队”,山东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好品山东”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在济南“泉惠企”服务平台,政策“免申即享”功能让企业坐享政策红利;在潍坊“潍企通”服务专线,企业诉求实现“接诉即办”;在德州“企业家日”活动现场,党政主要领导与企业家“早餐会”碰撞发展火花……这些暖心场景,折射出山东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这种营商之变始于刀刃向内的改革突破。山东在全国首创“双全双百”工程,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200个事项“一网通办”;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推出“鲁力办”监督平台;实施“十百千万”企业家培育计划,设立“儒商回归”工程。2024年全省新登记民营企业同比增长18.6%,民营企业满意度调查连续四年居全国前三,“亲清”政商关系催生发展“强磁场”。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征程上,山东民营经济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当春天的故事遇见奋进的齐鲁,这片孕育了儒家文明的热土,必将续写更多“闯关东”式的创业传奇,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的山东力量。(作者 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