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速体育-打造全网最专业的球速直播平台

专题AI艺术的发展变革与教育普及-球速体育welcome

行业新闻

专题AI艺术的发展变革与教育普及

2025-03-09 17:40:0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教育部近期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并推动中小学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一体化发展。AI教育的普及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使用AI技术,更为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打开了全新的大门。作为数字艺术家,一山创作探索了数字圈、字母线、像素法、建模法、游戏法等新的数字艺术语言。在本文中,一山分享了他对AI艺术的独到见解,并探讨了AI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的潜力与面对的挑战。他认为,AI艺术创作不仅是数字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将随着AI教育的普及,赋予更多人创作的机会,推动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和普及化。

  一山,数字艺 术家、策展人。数字艺术作品曾入展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2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艺术3.0——一山艺术个案展”。数字艺术作品曾在法国、意大利、蒙古、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芬兰、土耳其、阿根廷等国家展出。首届及第二届中国数字艺术博览会(成都)总策展人,第一、第二届田野双年展总策展人。出版数字艺术专著《艺术3.0》,并多次在国内重要美术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

  作为新兴力量的AI艺术是广义的数字艺术长河中的高级阶段。广义的数字艺术发展是一个精进、提升、革新、迭代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阶段:

  1.新媒体艺术是其萌芽阶段。基于计算机语言、数字媒介等方式辅助艺术家进行创作;2.狭义的数字艺术是其发展阶段,主要运用具体的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以全息技术实现沉浸式创作、以传感技术实现交互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形式,现实与虚拟共存,艺术与观众互动;3.AI生成式艺术是其高级阶段。特别突出通过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GAN)进行创作,显示出智能化的特征,包括算法、数据等。人类提示词后生成式技术创作门槛降低,人的能动性、创意性彰显是革新性的进步;4.AGI(通用)艺术是未来数字艺术更高层次的阶段。该艺术所需要的技术层面目前还未实现,但其高度的自主独立意识性,呈现以“技术驱动”向“智能协作”迈进的态势,让人类为之追求,进行探索。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共同推进了“数字未来”。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力量,AI艺术目前也有局限性。1.AI艺术不可能完全代替艺术家。首先AI艺术缺乏自主意识,只是人类数据的大集成,有惊喜、有意料之外的新的边际可能,但更多的是集成创新,不是原创性创新的来源。2.目前生成技术呈现不太成熟的现状,大模型不太成熟、大数据不完整、大算力不够强大,总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艺术表现,甚至出错、出丑。客观来讲,AI艺术出现时间本来就短,这也是难免的;辩证来看,出丑、出错的东西,又是一种创新性的来源。3.目前还需要狭义的数字技术来配合,因为作品生成还有不少缺陷。现实中,都是用过去成熟的狭义数字艺术技术进行修复补缺,甚至重新调色、调整艺术风格等,但应看到其发展成熟度越来越高、技术精进周期越来越短是大趋势,我们务必要有信心和决心。4.AI艺术缺乏情感深度。由于没有自主意识生成出来的作品,无法体会人类的情感生活以及背后的深层人文关怀,更难以表现。目前只是人类输入带形容词的指令,带有创造者的情绪化词句,通过捕捉和辨识生成出作品,外在表现出人类能认知到的情绪传递,不是意识意义上的情感深度表达。

  从前提条件来看,用传统数字艺术这个词不太准确,叫过去的或以往的数字艺术更为妥当。AI艺术在创作上的突破与革新,我认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创作工具上实现了去手工化。过去狭义的数字艺术实现了对传统的水墨艺术、油画及水彩等的去纸化、去布化等,实现了无需实体调色和比过去更大程度上的媒介革新。而今天AI艺术的创作工具不需要动手、动笔,仅靠人类指令即可生成作品,解放了艺术家的双手,极大提高了创作能力和效率。当然,生成出来的是图像还是作品,还要看艺术家创作指令的丰富性和创意性,以及生成后对图像美感和观念性表现的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2.真正意义上的观念艺术。过去我们说的观念艺术,更多需要的是通过实物化的媒介来体现,需要工具来支撑。为什么说AI艺术真正实现了观念化,是去手工化、虚拟化的艺术?因为它将思想观念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家过去需要工具、工艺、技法、技巧等,现在AI艺术都不再采用。可以说,创作门槛越来越低,而对于创作者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感的表达要求越来越高。这“一低一高”,是工具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我说AI艺术是思想的艺术、观念的艺术,未来还要追求情感的艺术,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新时代的来临。

  3.人人都是艺术家,从理想变为现实。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强调的是艺术不仅仅是专业领域的事,而是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和艺术的潜能,但这种潜能却被所谓专业的技术、技艺、技巧、技法等条条框框拒之门外。今天,AI艺术提供的手段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简单的指令、文字或者语音,通过生成式技术,迅速出图或视频或音乐,甚至AI电影和A球速体育网站I空间艺术等。让人人都成为生成式AI艺术的主人,这是多么神奇的力量。不仅解放了创作者的双手,而且解放了人类的大脑。如果艺术家的梦想在现实世界还是理想,那么在虚拟世界却能够实现。以我自己的实验为例,我用一部手机(互联网微型移动终端)实践了多次,在手机上找到了AI软件(云端大模型),由文生成图像,然后选优,再去生成视频,优先或多选,转换到视频编辑软件上,选择相对应的模板进行剪映出片,一部短视频或微电影就这样出炉了。多么神奇,实现了艺术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新科技诞生了新艺术家,生产出了新艺术。

  4.突破了创作的传统思维。提高认知、突破边界、增强现实、高度交互,是AI艺术创作的终身追求目标。就AI艺术技术本身而言,就突破了传统的创作认知和边界,如“虚拟化”认知,多维度地进行创作,化虚为实,也可以在云端进入虚拟世界创作,拓展了创作的新时空;“扁平化”认知,突破古典的传统思维,推出模块式、像素圈、数字线等新的创作语言;“去中心化”认知,使创作突破了单一主题,进入到多元化的创作题材;“碎片化”认知,突破传统模式化的创作习惯,化碎为整,拓宽了认知、拓展了边界,产生出许多新的创作可能。

  【土耳其】雷菲 克·阿纳多尔 机器幻觉:LNM-珊瑚 AI数据雕塑 400循环 2024年

  (作品说明:将2亿张照片经过算法处理转化成机器生成的图像,后经算法 上色生成动态雕塑)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我认为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通知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小学要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这意味着AI教育将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进入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我认为这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面:中小学阶段的通识普及。在小学阶段,AI教育将更注重感知和体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将更加侧重AI的应用与创作。通过这一层面的普及,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AI知识,还能够激发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层面:专业层面的艺术普及。高等院校则需要通过将AI纳入选修课,扩展各专业学科的应用范围。目前国内专业艺术院校也在积极建设数字媒体、科技艺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与学院,如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艺术与科技中心”和“数据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天津美术学院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AI中心,民办大学中吉利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已在其所有专业中全面推行 AI 教学。在国际球速体育网站上,荷兰皇家艺术学院增设了声学艺术,华盛顿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学院开设了用户体验设计、互动媒体等专业,斯坦福大学与纽约大学也已设置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和计算创意专业。这些举措推动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艺术学科的现代化和创新。

  第三层面:大众层面的AI普及。AI教育不仅仅是学术机构的责任,它还应该覆盖到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领域,确保每个人都能接触到AI技术,提升全民的AI素养。AI教育的普及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AI技能,也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对于AI艺术的未来,我认为随着教育的普及,AI艺术创作将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创作方式。通过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数字工具的简化,数字艺术能够广泛惠及大众,推动艺术的普及化和多元化。尤其是专业的艺术机构和从业者,应当积极运用AI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更多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要在数智时代语境下,探索和建立AI艺术新体系,推动艺术创作的边界不断拓展。

  总体来说,AI艺术的突破与创新仍在进行中,未来的发展将展现出虚实共生、人机协同、融合发展等多种开放形态。通过不断推进教育普及与技术创新,AI艺术将为人类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无限可能,推动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迎接更美好的“数字未来”。■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