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主流媒体看宁明(472)】《中国乡村振兴》杂志:广西宁明县:边关党旗红乡村换新颜
春风拂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边陲的崇左市宁明县,处处洋溢着生机,暖阳下的村庄静谧安逸,映照着党建引领下的幸福蝶变。
“宁明县正以‘组织筑基—产业强体—治理塑魂’的实践,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宁明县委书记孙金水说。近年来,宁明县通过建强边关“国门党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球速体育Welcome一系列举措,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乡村不断焕发新活力。
宁明县全力推进“国门党校”建设,为强基固边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教育培训保障。图为城中镇珠连村的“村级党校”。 陈桂梅/摄
城中镇珠连村的“村级党校”,每次“开班”时党员干部便齐聚一堂,很是热闹。
珠连村党总支书记谭伟平兴奋地将新一学期的“乡村振兴课程表”张贴在墙上说:“大家看看课程表,有现代农业技术、文旅产业运营、集体经济管理等课程,都要好好学习!”
这所党校的前身是一处废弃教学楼。“过去党员培训就是开会,一般都是读文件、看录像、搞座谈的‘老三样’,2022年7月,我们响应号召,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国门党校’,通过创新‘党性教育+技能学习+实践操作’办学模式,将本地红色资源和乡村资源相结合,打造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谭伟平介绍,“现在我们的课程多种多样,有时候去实训基地上课,有时候将产业项目当作案例,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28次,培训学员2200余人次。”
党校虽“小”,但发挥的作用可不小。自2022年正式“开班”后,该党校已有60名党员化身“乡土讲师团”,在300亩智慧农业甘蔗生产基地里传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花山岩画景区培训文旅服务标准、将边境红色故事编成壮语山歌……如今,当地党员干部都称这所党校为“边关乡村振兴研究院”。
2020年以来,宁明县全力推进“国门党校”建设,全县鼓励乡镇建立“村级党校”、爱国教育基地、红色教学点等24处,为强基固边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培训保障。边境线个教育阵地,年均开展“界碑党课”“红歌擂台”等活动120余场,培育出386名“带富先锋”,较好地解决了边境地区党员集中培训难等问题。
“集中轮训+分级培训”和“短期培训+学历提升”相结合的模式,每年组织村(社区)“两委”干部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进行培训;同时,通过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00年的片石开采历史,片石资源丰富。“以前,那小村土地贫瘠,田地里有很多片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村民们翻地时会把片石运回家中砌房子,建造期间不使用任何混凝土材料,甚至不需要将原石改造成规则形状,就能搭建起具有原始气息又简朴美观的家园。”那小村党总支书记何丽萍介绍。
“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而农户则负责片石的采集和初步加工。
2024年,全村片石产业带动增收45万元,128名村民在叮当凿石声中靠着技艺实现增收致富,那小名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5万元攀升至2024年的30万元,今年要努力突破50万元大关!”何丽萍话语中充满自信。
“党员地图”上标注出来,群众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依托“党员地图”快速找到党员求助。
“党员地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据了解,“党员地图”设定球速体育Welcome了7个具体岗位,涵盖了群众意见收集岗、社会治安维稳岗、矛盾纠纷调解岗等。每名党员,包括无职党员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区域明确职责,主动亮明身份,服务群众。
“党员地图”犹如一座座连心桥,把党组织与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一幅“美景入眼、幸福入心”的乡村画卷在宁明县的广袤农村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