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三驾马车”拉满国际范与民族风和平芷江绽放文旅新魅力
2025年的“五一”假期,芷江奏响了文旅创新融合的交响曲。这座因“一纸降书”而闻名于世的和平之城,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交织中,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假期首日即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
透过人潮涌动的表象,芷江这座小城正用“和平牌”“国际范”“民族风”三张名片,承载着和平文化的深厚底蕴、民族风情的绚丽多彩与国际交流的时代脉搏,在侗乡山水间绘就文旅出圈的生动图景。
“克敌受降威加万里”的篆刻在晨光中闪耀着光芒,受降纪念坊前等待入场的游客队伍已经排起长龙。
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芷江受降纪念馆在假期的第一天迎来了1.568万人次的参观者,其中35%是青少年。
馆内推出的“飞虎队文物特展”吸引了众多目光,包括陈纳德将军亲手绘制的水彩画《芷江机场的黎明》在内的数十件珍贵文物,以及利用AR技术复原的“芷江保卫战”场景,让历史以立体的形式展现。
“孩子第一次知道‘和平文化’不仅是历史书上的词,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态传承。”一位家长感慨道。
“我们正在构建‘和平文化共同体’平台。”馆长吴建宏介绍道,通过与相关二战纪念场馆合作,建立了“和平记忆共享计划”,已经促成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少年和平论坛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对话的转变。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位于芷江的受降纪念馆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它不仅是一个红色旅游胜地,更是一个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和平精神的重要平台。
“每一刀都要顺着石纹走,急不得!”在沅州石雕工坊,俄罗斯留学生让娜在传承人李薪洪指导下,完成了人生第一件石雕作品。这个五一,像她这样的“洋徒弟”有20余位,他们来自怀化学院国际部,深入芷江学习孽龙舞、酸萝卜腌制等非遗技艺。
在龙津风雨桥旁,俄罗斯留学生尼基塔手持“袖珍版”孽龙,在传承人田可元指导下完成整套动作范式。这条仅1.5米长的“中国最小龙”,由两人配合完成“鹞子翻身”等高难度动作。
“中国的传统非遗——芷江孽龙,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文化体验。”在亲身学习了芷江孽龙的舞龙技巧之后,这种古老的非遗给尼基塔留下了深刻印象。
田可元感慨:“曾经‘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早已打破,现在连外国孩子都能舞出侗乡神韵!”
非遗技艺教学如火如荼的同时,“芷江酸萝卜”与“芷江鸭”的展位前也聚集了大量的留学生,这种独特的地方风味引得他们连连点赞。
“非遗本来一直是本土化的传承,‘洋徒弟’的到来打破了这种模式,传播面进一步扩大,可以让更多人参与我们的非遗、学习我们的非遗。”谈及“洋徒弟”学非遗的意义,非遗代表性项目“芷江酸萝卜”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舒勇表示极大的认可。
根据文旅局数据显示,近年来芷江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接待游客470.13万人次,旅游收入44.07亿元,分别增长11.18%、14.03%。
作为“艺韵芷江”全民艺术节的参赛者,杨秀英与村里的十位妇女共同耗时一个月精心编排了《侗乡春韵》,她们将农耕动作巧妙地融入舞蹈之中,展现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过去仅在村中跳侗族芦笙舞,未曾料想能带领姐妹们在鼓楼广场上演出!”来自芷江碧涌镇的杨秀英,身着传统侗族服饰,手持芦笙,满怀兴奋地分享道。
舞台上,她们身着绚丽多彩的侗族传统服装,头戴球速体育网站精美的银饰,随着芦笙悠扬的旋律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力量与柔美,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对家乡的深情与自豪。观众席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当地居民纷纷投以赞许的目光,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杨秀英及其团队所展示的侗族文化之美,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时球速体育网站刻。这一刻,杨秀英及其团队成为了传播侗族文化的使者,她们用舞蹈讲述着侗族的故事,传递着侗族的文化精髓。
从和平文化高地到国际交流窗口,从非遗传承现场到民族艺术舞台,芷江的文旅实践印证着:当历史记忆转化为文化资产,当传统技艺升华为文明对话,县域文旅就能突破地理边界。
正如芷江文旅广体局局长王艺所言:“文化自信不是关起门自说自话,而是让世界听见我们的故事,也让我们的故事里有世界。”这场以“和平”为底色、用“匠心”架桥梁的文旅实践,正让芷江从“历史见证地”走向“未来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