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速体育-打造全网最专业的球速直播平台

寿山石雕2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世珍品展│艺思驰鹜石韵昭彰-球速体育welcome

公司新闻

寿山石雕2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世珍品展│艺思驰鹜石韵昭彰

2025-04-19 22:48:5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寿山石,中国四大名石之首,其质地莹润、色彩斑斓,更有“天遗瑰宝”“石中之王”的美誉。清代诗人朱彝尊盛赞寿山石:“剖之斑璘具五色,他山之石皆卑凡”,表达了诗人对寿山石的高度评价。

  寿山石雕,福州的一张地域性名片,它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然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蕴含作者的丰富情感,于方寸之间,写尽春秋。

  《中国寿山石文化》一书中写道:“观石、研石、品石、藏石,人们围绕莹润瑰美的寿山石进行着球速体育官方入口一次次艺术审美体验,并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理念投射其中,引起美学趣味和精神追求的一致共鸣。久而久之,人们对于寿山石的文化情结逐渐演变成一种人人向往并逐之的文化传统。”

  寿山石雕历史悠久,自南朝卧猪迄今,已有1500多年。千年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寿山石文化,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精髓与气象的时代表达。

  寿山石雕自唐宋时期逐渐兴起,到了宋朝,人们已经对寿山石进行大规模的开采,还建起了专业的寿山石作坊,雕刻题材更加丰富,技艺也更加纯熟,运用简练的刀法就能刻出生动的形象,这一阶段,寿山石雕刻技法渐趋成熟。

  寿山石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和前期相比,清朝的雕刻师们能够根据寿山石材质、形态、颜色的不同,因材施艺,雕刻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在寿山石文化热潮的带动下,寿山石业繁荣发达,出现一批雕刻大师的崛起,如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形成了“西门派”和“东门派”两大流派代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但此时,历经数十年风雨的新中国可谓沧海桑田,百废待兴,寿山石雕行业也处于低谷状态。根据1950年的行业调查,石雕从业人员仅剩十余人,直至1955年由“东门派”16 位石雕高手,联合创办了第一个由艺人自发成立的生产组织——“福州市郊区寿山石刻生产小组”,仅16人的寿山石刻生产小组,如燎原星火,为寿山石雕刻行业的再度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寿山石雕,是一门静态的艺术,其艺术活力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艺术家们利用寿山石天然之美,采用不同技艺和创意理念进行雕刻制作,用艺术的“个性”与“共性”赋予石头新的生命,让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雕刻艺术家,因不同的技艺而著名,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对中国文化的信仰之心、对中国艺术的传承之责。他们在一块石头上可以创造出别有洞天的艺术佳品,使他们的名字永恒镌刻在寿山石雕史名册中,让他们的艺术生命与石恒久远,与山同寿长,延续在历史的时空中。

  《九鲤连环卣》造型脱胎于商代酒器卣,构思独异,别具一格,典雅端肃的美学气韵莹然可见。作品以圆雕技艺刻出卣状造型,脱出古制,自成一格。

  作为摆件,卣身不作提梁,而以精巧之工雕出3条连环链,上端与云卷纹饰雕件相接,自然悬垂而下;下端对称两条活链与卣身连接,居间一链则与可揭开的卣盖相系,20节链环整体成型、环环相扣,圆润灵动。卣体两面均以浮雕形式雕刻九条鲤鱼,游弋于翻卷水浪之间。其中一面为九条赭红色鲤鱼,身姿各异、主次有序,均相向而游且会趋于中,画面构织形散神聚之态;另一面则为九尾“身映桃花”的鲤鱼,跳跃腾挪,动感十足,呈群体趋赴之势,唯左上角一鲤鱼离群独行,腾跃而起,其势如跃龙门,恰与右侧一腾龙成呼应之状。卣盖周边饰以形象与抽象两种云卷纹,中间在祥云图饰衬托下,雕刻星辰闪烁、一轮明月与一颗龙珠;两侧卣柄饰以瑞兽造型;链柄两端则以简括小龙形象为饰,形态各异、生动精巧。

  《九鲤连环卣》整体皆为吉祥物象,有祝福人民生活富足的“年年有余”;有祈愿事业有成的“龙腾鱼跃”;还有象征国运昌盛、民族祥瑞的 “与星辰同在,与日月同辉”,意蕴深厚,内涵丰富。

  林亨云大师将北国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绘入南国温润的寿山石中。观其画面,数只北极熊形态各异,有正腾跃而起捕捉跳出水面的鱼群,有正低头嗅探雪地的寒冷气息,有正分享捕捉到的食物......作者雕工精湛,宛若描绘一幅生动的“冰上之家”。他将每一根熊鬃,用不同的刀具精雕细琢,展现它们在不同动态下的形状,构图布局整体,上下有序、大小有别,结构合理。本作品,是大师对大自然的赞美,是经典之作,也是“群熊”雕刻中的极品。

  《花果累累》由寿山高山石雕刻而成,石质晶莹脂润,红、黄、白、紫、灰五色兼具,相同色调中有浓淡深浅之分,层次分明,明艳动人。

  冯久和大师开辟了寿山石大型花果俏色题材雕刻的先河。观此作品,亦见其深厚的“审石”功底与巧色运用,他将五彩斑斓的天然色彩,尽善尽美地“提炼”,以色泽走向设计勾勒,布局画面,施圆雕、透雕、镂雕等多种技法,把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蔬菜、瓜果“搬上”作品。盘中红色的苹果、李子错落有致,金黄的玉米、纯白的莲藕新鲜诱人,红彤彤的荔枝及可见的果肉让人垂涎欲滴,足以以假乱真。冯久和大师对生活充满热爱,创作中遵循“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宗旨,令每一件作品都散发出质朴的气质和独特的况味。

  此件作品曾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福州》大型电视活动中,荣获“福州民间十大宝物”称号,受到“寻宝”专家审评团一致美赞。

  彩虹旗降为旗降石中一品种,石相奇特,在黄旗降石上环绕着鲜红、深黄条纹,色彩艳丽,似彩虹绕穹。此石于1989年首次在旗降旧洞采掘时发现,稀少珍贵,产量仅十余公斤,此后再未发现。

  “桃源洞天”,意叙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故事讲述东晋孝武帝时期,一位渔人沿夹岸溪水穿过山洞,抵达避秦乱世隐者们所居秘境的故事。作者用彩虹旗降的独特色彩与完美形制,360度满工薄意法雕刻,画面中人物、树木、亭台、楼阁缓缓推进,远、中、近景有条不紊,山峰云绕,瀑布飞流,构图三维立体,恢宏大气,最后以顶部艳丽的红白条纹,形成气势壮观的瀑布,画龙点睛,令作品升华达臻至美境界。细品慢观,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感叹作者神刀精妙,在石上“描绘”中国画的深远意境,恍然间,让人们如同置身这 “世外桃源”。大自然用上亿年创造一块神奇的石头,雕刻家为其镌刻一幅绝妙的“中国山水画”,这是天人合一,也是寿山石雕独特的艺术魅力。

  寿山石雕刻艺术中,材之珍贵固然重要,但更值得称赞的是构思精妙、雕艺精湛,若两者兼得则可称作神品。王祖光大师此尊《观音》,取百里挑一的纯白荔枝洞石,材大质洁,莹润通灵。观音造像,头戴峨冠、颈佩珠络、身着袈裟、衣袂飘逸;开脸浑融圆润、颊丰颐满、神情安详、气度雍容;体态怡然、双肩圆浑、身姿微侧站立于坐骑之上,其仁爱慈悲和蔼可亲之容貌宛然在目。作者以开阔的艺术视野和精湛的雕刻技艺,独具一格,以典型的东方女性温婉美和雍容体态特质,契合着中国传统审美情趣。

  在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八仙过海》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当我们站在林发述大师雕刻的《八仙舟》面前,那段古老的神话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画面中,铁拐李身背葫芦,仰天开怀;何仙姑手持荷花,面带微笑;吕洞宾背负长剑,气宇轩昂……每一位仙人都逍遥自在,异象真仙,其刀法古朴凝重,诙谐自然。作者巧妙运用寿山石的天然纹理和色彩,施以圆雕、镂空雕等技艺,利用原石中红色带雕刻八位气宇轩昂的仙人,惟妙惟肖;船底雪白的浪花翻滚奔腾,气势恢宏。《八仙舟》呈现的是一种极致的传统艺术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陈礼忠大师说:“对我而言,遍地都是寿山石,那些被认为是‘废料’的石头,我都可以点化成艺术珍品,我有这种能力,我有这种自信。”他做到了。

  鹰,象征力量与自由,表达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在作者雕刀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守望》以老岭石雕刻而成,作品传递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将巧色极致运用,雄浑大气之下不乏精工细琢,从鹰钩鼻子到每一片羽毛的不同以及鹰爪的表现,每一刀都独具匠心,这背后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正与现代创新精神的开拓。

  荔枝洞石是寿山石中的珍贵品种,其特质:晶莹剔透、纯净雅致,纯白荔枝洞石犹如新鲜荔枝果肉般鲜润。《吹群羊》以一块大型纯白荔枝洞石雕刻而成,雪白的石质传递着羊儿的纯洁无瑕。画面中,羊群跳跃奔腾,岩石上牧童吹响螺号,我们仿佛看到,在集合号声中羊儿如白云朵朵“飘”向牧童。那份如诗如画的宁静与美,令忙碌生活里的都市人,好似找到一片内心深处的平静。

  “采菊东篱下”出自魏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诗中的一句,是以自然景物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深刻,令人心驰神往。作者以荔枝洞石的晶莹剔透、高洁冰清比拟诗人追求脱离世俗返璞归真的纯洁心灵,刻画形象,宛若天成。林飞大师以人物雕刻著称,雕刀下,诗人双目微闭,侧卧于菊花丛中,沉醉在映入眼帘的南山美景里,心无旁骛,神情悠然。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寿山石雕以其独特的石性与斑斓的色彩,营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观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生活的真谛和人生哲理。

  潘惊石大师擅雕章钮,精俏色运营。此《古兽钮方章》取材结晶都成坑石,其质凝结细腻、晶莹冻透,其色红、黄 、白三色相晕,娇艳明媚。作者以传统技艺圆雕古兽蹲踞印台之上,其形态尽显上古神兽朴拙雄浑之状貌,面方口阔、眉弓高耸,目光炯然,有不怒自威之仪;背脊微拱,肌肉饱满,有伏地欲奔之势,雕刻以新异技法传递出简约涵柔,质朴恬淡的文人趣味,呈现繁简有致、勾线遒劲,肢体刻划明快畅顺、幽微利索之特点。

  《江山秋色图》不仅是一件寿山石雕作品,更是对南宋画家赵伯驹经典画作的深情致敬。作者以独特的石材,将古代画的精髓与“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完美融合,呈现绚丽的石上画卷。作品以金银分明的色彩烘托主题,画面中,长河蜿蜒,两岸青山送行踪;碧波荡漾,孤舟一叶逐水行。作者借石色清浊,纹理疏密,落刀虚实相生,随石形盘桓而上,多点透视下各要素之间起伏顾盼,在刀与石、手与心之间浓缩山水间的诗情画意,可谓天工合一。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无尽的美好与感动。艺术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

  “艺思驰鹜”,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的思维在艺术中自由驰骋,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艺术的力量改变世界。

  “石韵昭彰”,石头作为大自然的杰作,每一块都有它的故事与价值,我们借美石的韵律与光芒,用其坚固与耐久,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载千年文明的烙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