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速体育-打造全网最专业的球速直播平台

“千年茶乡”升级年轻人的机会来了-球速体育welcome

石雕百科

“千年茶乡”升级年轻人的机会来了

2025-07-04 14:41:4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随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移开大缸的盖子,满满一缸色泽乌黑的铁观音老茶映入眼帘,一阵陈香弥漫开来,让大学生胡宗伯陶醉其中:“真是一方水土产一方好茶啊。”

  作为四川农业大球速体育官方入口学茶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胡宗伯此前从未见过陈香型铁观音。在近日举行的“山谷畅氧 乐享非遗”2025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大学生走进安溪活动中,他亲眼看到并品尝了这款过去只在课本里看到过的茶。

  此次来到福建省安溪县的,有来自海内外25所高校的30名青年学子。在为期4天的活动中,他们走进茶园、访问茶企和茶校,探究千年茶乡的“文旅提级”如何为年轻人的发展赋能。

  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焙、复焙、包揉……在安溪铁观音集团,一组雕塑作品还原了安溪铁观音的制作过程。依次穿行在雕塑之间,大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细细品味陈香型铁观音并了解其制作工艺后,茶学专业出身的胡宗伯注意到,跟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相比,作为乌龙茶的铁观音没有“渥堆”这一步骤。

  一番交流下来,引导大学生们参观的安溪铁观音集团文旅经理林静静感到惊讶:原来年轻的大学生对传统的茶文化也有专业的理解。

  “你们听说过这句话吗?”在一块展板前,林静静指着其中的一句话问道,上面写着:“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很多人摇头。林静静说,这是安溪人信奉的一条理念。历史上,安溪一度是国定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安溪人民通过做大茶产业,在1997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2024年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50位。

  现在,每年从安溪售出的各大品类茶叶近30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10,位列县域交易量全国第一,实现“买全茶、卖全茶”,被业界称为“百茶贸易之都”。

  林静静从小在茶园里长大。在她儿时的记忆中,家人从茶山上把茶叶背回来,经过多重工序后制成精茶。采茶制茶季,每天最多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

  “做茶就是跟天抢时间,采茶要在晴天采,滋味才好,采下来就要开始做,哪个环节耽搁了都会影响茶的风味。”林静静说,从茶产业的发展能感受到安溪人的吃苦和拼搏精神。

  茶产业赋予了包括林静静在内的很多安溪年轻人发展的机会。林静静家中很多人都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她自己也在安溪的老牌茶企负责茶厂文旅与研学项目的开发推广。

  “铁观音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更助力安溪实现了从‘贫困县’到‘百强县’的历史性跨越。”她说。

  “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汗水。”在茶园体验了采茶、制茶的过程后,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学生黄朝军感受到了“一杯好茶的来之不易”,也对“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安溪铁观音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基于茶文化,安溪发展了“茶特色”的文旅产业。

  像茶不是茶,有啤酒味儿却不是啤酒——在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安溪茶校”)品尝到一款名叫茶啤的饮品时,大学生们直呼“惊艳”。

  这是建在安溪茶校的安溪县新茶饮人才培育基地创制的一款新茶饮。这款饮品在保留啤酒麦芽香气和清爽口感的同时,融入了茶叶的清香和韵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味。

  这项创新受到了来自广东药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胡诗琪的喜爱。她说,将铁观音的茶汤加入水和果汁进行调味,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也能推动铁观音茶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从小喝铁观音长大的福建医科大学学生潘泽邦感慨:“好看、好喝、新潮,这些都是安溪带给我的惊喜,让我看到了传统铁观音的更多可能。”

  安溪县新茶饮人才培育基地正致力于打造集茶饮调配、培训教学、技能鉴定、产品研发、电商销售、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人才培育平台。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学习新式茶饮相关技能。

  数球速体育官方入口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该基地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余人次,绝大部分学员取得了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还有学员自主创业或走上头部新茶饮企业的研发岗位。

  “安溪茶校培养的学生及参加培训学员已经遍布全国茶行业各领域。”安溪茶校校长林云川说,学校专业设置覆盖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及文化传播等领域,还开设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应用等课程,构建“传统技艺+现代技术”双轨并重的育人体系。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从“一片叶”到“百茶都”,安溪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市场不断拓展。作为老牌茶企的一名员工,林静静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安溪铁观音和它背后的故事,把安溪茶文化推广出去。

  安溪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蔡雅娟说,安溪将围绕打造“全国最具吸引力的茶文旅胜地”目标,抓好品牌塑造、项目建设、产品开发、服务提升、人才支撑五大任务,做大做优做特茶乡文旅,真正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安溪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随着“文旅提级”专项行动的实施,安溪“三铁三世遗”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深的挖掘。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三铁三世遗”的传承发扬中贡献了青春力量。

  “三铁”是指铁观音、藤铁、冶铁,“三世遗”是指“中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铁观音制作技艺、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这个独特的资源组合,正成为安溪文旅的闪亮名片。安溪县提出,继续做强“铁观音茶文化”这一世界级名片,同时全力激活“冶铁遗址”和“藤铁工艺”两大潜力资源,形成“三铁三世遗”的独特文旅核心IP集群。

  柔韧的藤,坚硬的铁,在安溪匠人的手中,碰撞出灿烂的藤铁文化。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安溪人陈清河创制的竹编热水瓶壳,为安溪竹藤编打开了产业化的窗口。1991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在竹藤编基础上创新的藤铁产品一经亮相便迅速俘获国际市场。

  此后,藤铁艺术不断融合铁、木、陶瓷、树脂等多元材料,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安溪县也因此荣膺“中国藤铁工艺之乡”与“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的美誉,安溪竹藤编技艺亦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清河的女儿陈红萍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为了让这项“指尖上的魔幻艺术”焕发新生,陈红萍积极拥抱网络直播,将竹藤编技艺的精妙实时展现给大众。她精心打造文创产品,巧妙地拉近了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的距离。

  冶铁文化是安溪另一抹厚重的历史印记。为进一步活化藤铁工艺与冶铁文化,安溪县邀请当代艺术家与藤铁匠人跨界合作,推出融合雕塑、装置艺术的创新作品,并在景区设立专题展区,展现传统工艺的现代艺术表达,用艺术点亮乡村之美。

  在安溪县金谷村,艺术家陈文令设计打造的金谷溪岸文艺村,已成为福建省乡村“五个美丽”建设的典型案例。他本人也获评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6年前,北京大学考古队在安溪开展冶铁遗址考古研究时,村民余庄林成了“地陪司机”兼安溪话“翻译”。在与北大考古学者的交流中,余庄林逐渐掌握了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历史地理因素、当地冶铁工匠家族的兴衰史以及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奥秘,能够为游客娓娓道来。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成为泉州22个世界遗产点之一。余庄林也因此成为冶铁遗址的文物保护员和讲解员。他说,冶铁遗址向公众免费开放,并常态化开展公益讲解服务,已成为研学旅游的热点。

  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县,安溪坐拥3处世界级文化遗产。这些非遗瑰宝既是安溪的文化根脉,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2024年,安溪县接待游客超906.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7.08亿元,其中,茶文化旅游占比近半。

  对于闽南理工学院学生谢怡婷来说,经过4天的安溪之行,这些数据变得具象化了。她亲口品尝了茶饮、亲手制作了茶点,还上手编了竹藤编,切身感受了安溪非遗的魅力。而她更感慨的是,年轻人在安溪文旅事业中的投入和热爱,正是这些文化存在的意义。

搜索